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3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指出,一季度主要指標總體穩定、協調性較好,內需拉動作用增強,工業和服務業協同性較好。
從主要數據指標來看,一季度我國GDP增長6.8%。但是同期制造業同比增長7%,比去年同期回落0.4個百分點,比去年全年增速回落0.2個百分點。此外,進入2018年以來,企業效益改善幅度明顯放緩,民間投資則出現回升,同比增速8.9%。
這樣的宏觀和微觀數據放在一起,顯示出當前經濟形勢依然復雜。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所作出的判斷,“我國經濟周期性態勢好轉,但制約經濟持續向好的結構性、深層次問題仍然突出。”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近日發布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報告指出,2018年開局總體向好中隱憂顯現,短期宏觀經濟走勢面臨四個方面的不確定性:一是工業雖然擺脫蕭條,但近期出現警示信號;二是投資總體企穩,但是低水平分化局面尚未扭轉;三是外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由正轉負;四是消費持續下滑背后潛藏深層結構問題。
其中,工業企業績效相比去年改善幅度縮小,同時虧損面也再次擴大。2017年整體虧損面呈縮小趨勢,但是2018年一二月份出現虧損面再度擴大的趨勢?!斑@是一個警示信號。”報告指出,前期中小企業部門的復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外需改善。2018年如果出口沒有達到預期,前期的工業擴張或將面臨新一輪產能過剩的影響。
對于2018年的經濟走勢,該報告將其表述為“雙重約束”帶來的壓力。
“雙重約束”來自內部和外部。一是內部約束下,貨幣融資緊平衡,財政政策難發力,短期中國經濟走勢或面臨下行壓力;二是外部約束下,前期外需的改善難以為繼,外部金融沖擊或將加大。一方面,世界經濟復蘇勢頭減弱,貿易摩擦升級,外部需求下滑;另一方面,全球資產泡沫同步化,國際金融風險加大。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張明認為,今年基建投資資金來源受限、出口增速降低可能是GDP增長的兩大限制因素,但政策還是要保持定力。張明表示,基建投資是2017年投資中貢獻最大的,今年兩會已經把地方政府去杠桿作為今年宏觀調控的重中之重,這就意味著地方政府的融資來源將全面受限。同時,去年外貿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也較此前出現上升,如果出口增速回落,也許會導致制造業和民間投資下滑。
報告指出,2018年一季度宏觀經濟形勢說明,對于2017年宏觀經濟的超預期企穩要有科學的認識,中國新周期尚未開啟,中國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還沒有到全面退出的時點。此外,2018年穩增長的核心依然在于穩定投資。
對于下一步工作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首先要全力打好“三大攻堅戰”,同時要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向不變,保持貨幣政策穩健中性,注重引導預期,把加快調整結構與持續擴大內需結合起來,保持宏觀經濟平穩運行。對此,張明表示:“目前經濟形勢很復雜,但還是要把金融的控風險和去杠桿放在首要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持續擴大內需”這一表述自2015年以來在政治局會議上首次出現。有分析指出,這反映出政策基調油“調結構”為主轉向“調結構與擴內需并行”,說明貿易沖突對經濟的壓力已經顯現。
此前,央行宣布自4月25日下調部分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以置換中期借貸便利。對此,財新智庫董事總經理鐘正生表示,此次央行降準主要有三個短期考慮:一是如果資管新規落地,會對股份行、農商行的市場流動性有直接影響,需要提前有所準備;二是有利于減輕商業銀行負擔;三是有助于提高貨幣乘數,緩解資金缺口。
“從長期來看,近期的常備貸款便利(SLF)、中期借貸便利(MLF)等結構性工具需要銀行提供抵押品,抵押品不斷擴容但都是有期限的,集中到期會讓流動性吃緊,此外貨幣政策透明性是大方向,這個過程中更需要避免風險夾層?!辩娬f。
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優先責任公司董事長閆衍認為,前期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實際上是偏緊的。此次降準是在堅持穩健中性基調下,貨幣政策積極性增強的表現。因為目前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增速都出現了比較明顯的下滑,尤其是3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增速已經降至10.5%。降準與宏觀上的去杠桿政策結合,體現了貨幣政策在穩增長和防風險之間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