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穩定和提高焊接質量,保證焊縫均勻性; (2) 提高勞動生產率,一天可24小時連續工作: (3) 改善工人勞動條件,可以在有毒、有害的環境下工作; (4) 降低對工人操作技術的要求; (5 )可實現小批量產品的焊接自動化; (6) 能在空間站建設、核能設備維修、深水焊接等極限條件下完成人工無法或難以進行的焊接作業; (7 )為焊接柔性生產線提供技術基礎。 1.1.2 自動焊接機械手的發展歷史 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自動焊接機械手誕生和發展到現在,自動焊接機械手研究大致分為三代:第一代是指基于示教再現方式的自動焊接機械手,由于其操作簡便、不需要環境模型,并且可以在示教時修正機械結構帶來的誤差,因此在焊接生產中得到大量的應用。第二代是指基于一定傳感器傳遞信息的離線編程機器人,它得益于焊接傳感技術和離線編程技術的不斷改進和快速發展,目前這類機器人己經進入實際應用研究階段。第三代是指具有多種傳感器,在接收作業指令后可根據客觀環境自行編程的高度適應性智能自動焊接機械手。實現焊接產品制造的自動化、柔性化與智能化己成為必然趨勢。 采用機器人焊接己成為焊接自動化技術現代化的主要標志。自動焊接機械手由于具有通用性強、工作可靠的優點,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在焊接生產中采用機器人技術,可以提高生產率、改善勞動條件、穩定和保證焊接質量、實現小批量產品的焊接自動化。國外發達工業國家在制造業中應用工業機器人技術相當廣泛,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焊接工業機器人剛誕生不久就開始應用機器人進行焊接加工,經過四十多年的技術發展和經驗積累,不僅技術上相當成熟,而且在實際應用上也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