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投資機構的內容投資邏輯
首先,我們要達成一個共識:內容創業是一個最可以“以小博大”的領域。小成本、大收益,這也就是為什么內容創業的熱潮能持續了近兩年的原因。
但據了解,每家投資機構在內容方向的投資邏輯都是不一樣的。最簡單的就是“媒體平臺”或者當做企業的發聲媒體渠道來投,就像投資一本雜志、一個PC時代門戶一樣;而有些則更看重其內容平臺未來演變的其他商業模式,比如線上電商平臺、線下社群等;剩下的就是在最難搞的內容付費這一部分了,包括其中有極小一部分投資人會看上廣告盈利這一市場。但總的來說,內容投資的核心訴求還是對“流量”以及“人群”的渴望。
比如,在傳統媒體時代,專注在“投資媒體”的投資人首屈一指的就是被譽為“奧馬哈先知”(Oracle of Omaha)的巴菲特,在1980年前后就成功的投資了媒體公司Capital Cities/ABC等一系列的公司,當前持股包括了數十家報紙公司,以及一家邁阿密的電視臺。
而在互聯網創業領域“投資媒體”的邏輯卻發生了一些小變化,內容定位、人群價值、內容的分發等等就是投資人首要考察的東西。
正如 RRE Ventures(世界上最活躍的風投企業之一,總部位于美國紐約,現有資金 15.8億美金,其投資的媒體公司包括但不限于 business insider,theSkimm,Buzzfeed 和 Giphy)的合伙人 Will Porteous 所講:
“自從20多年前我們第一支基金建立,每年我們都會考查許多與媒體相關的投資機會,但是我們出手卻非常謹慎。畢竟媒體上的創新通常起源于內容,但是建立一個成功的新媒體同樣取決于分發渠道和廣告主體驗的創新。比如,BuzzFeed、Bustle和Giphy就是其分發上的革新驅動了公司的增長。我們對新的內容分發形式也保持著持久的興趣,尤其是那些能夠觸達強關系群體和自組織社團的方法。在任何新平臺或者廣告投放中,這些對吸引廣告主很重要。”
畢竟,生產高質量視頻的成本會越來越低,線上媒體業務以GIF文件、8秒鐘Snapchat視頻、45秒的片段、3分鐘的連載等形式持續向前發展。“未來,平臺和展現形式的更迭為行業的新進入者創造機會,我們期待更多新聞端的創新。我們認為不侵犯隱私且能跟廣告主分享用戶數據的媒體公司會很有前景。”Will Porteous 說。
而具有平臺拓展性的內容創業項目相對還是少數,也多集中在垂直細分電商領域,其他的突破也很少。所以目前來說讓投資人掏錢的還是廣告,畢竟從眼前來看,其實大部分內容創業項目還是不賺錢的,都是在靠廣告撐。至于極少數的投資人還對“內容付費”有所期待,堅信“優質內容值得付費閱讀”,他們相信中國至少2億中產階級正在“消費升級”。
不過總之現在的內容投資邏輯很清晰:基礎變現是廣告;高級變現是電商;雖然統一認為最合適的變現是付費閱讀,但目前階段的“快錢”還停留在廣告變現上。
內容創業做“IP”這事兒靠不靠譜?
目前來看,我們面臨著一個“內容消費升級”時代的到來,這也給很多的創業者提供了很多創業方向與機會。所以除了以上幾種投資模式,內容創業會不會出現新的盈利模式?比如“IP”。
畢竟,內容創業一直以其“實現盈利周期短”、“不求上市”的優勢,獲得更多靈活的退出方式。
以IDG為例,上世紀80年代,IDG就投資過《計算機世界》這本傳統雜志。到2009年,中美最大的貿易逆差就發生在文化創意產業,IDG數據集團借勢宣布進軍電影產業,以拓展文化創意的全產業鏈。多年來,《高考1977》、傳奇影業、《山楂樹之戀》、《時尚》雜志集團、創意類公司青蛙設計、保利博納(電影院線)等投資都讓IDG獲得了讓金融界羨慕的回報。
而2016年8月份,熊曉鴿在接受思達派記者采訪中談論起對于未來10年的投資方向時也透露,“娛樂業會是其中之一”。而眾所周知,娛樂行業投資的核心非“IP”莫屬。
不僅熊曉鴿,閻焱和沈南鵬也一直在探索性地投資“IP”。尤其近幾年,中國電影正在以40%的速度迅猛增長,也讓投資者虎視眈眈。
BAT更是不甘落后,百度成立百度文學、愛奇藝影業,而且近日百度糯米影業也宣布成立內容投資基金,將以20億為資本媒介,計劃未來兩年內投資至少30部電影,拿下百億票房。另外,百度糯米還宣布成立股權投資基金,重點投資IP及電影制作領域的優質公司;而阿里巴巴方面,早年也成立阿里文學、阿里影業,收購蝦米音樂和天天動聽,并參股優酷土豆;騰訊方面就更不用說,之前文學領域整合騰訊文學和盛大文學,動漫領域開發QQ動漫、入股B站,影視領域成立騰訊影業、入股華誼兄弟等,都為內容創業者提供了更為曠闊的天地。
既然市場和投資者都有了,那么內容創業者究竟有沒有能力打造“IP”呢?這能力也許真的不容小覷。如果說2014年是IP爭奪元年,2015年是IP運營元年,那么2016年就可以說是IP產業鏈元年了。
一個新媒體內容的老例子,“睡前故事”&張嘉佳。33歲生日這一天他開始在微博上寫“睡前故事”,系列微博數度被轉發超200萬次,超4億次閱讀。11月,他的睡前故事結集成書《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首印20萬冊被一搶而光,影視版權也被陳國富、王家衛爭搶。2016年《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更被拍成電影,目測9月底上映,張一白、鄧超、楊洋、白百何皆參與其中,票房可想而知。
由此可見在新媒體時代內容創業的成功率更大,好內容成“IP”的幾率也增大,如果再能夠像《微微一下很傾城》一樣,文學、電影、電視劇、音樂、游戲、動漫、衍生品遍地開花,形成完整的“泛娛樂”生態產業鏈,那就真的是賺了,盈利空間巨大。
正如《微微一笑很傾城》項目方,北京大神圈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CEO 貝志城所言,“適合影視的好IP,唯一條件就是故事好;適合游戲的好IP則有一些數值量化,比如它的粉絲足夠多,IP中有一些特別傾向游戲的設定等等。我認為,如果IP故事好,適合拍成影視,同時又能游戲化,那么就能全面提高它的IP價值,這是一個最佳的好IP。”
就這個套路,目前也有效仿者。比如《皮囊》作者蔡崇達、吳又以及媒體人雷磊共同發起的“全民故事計劃”,本著“每個人的故事都驚心動魄”的初心在微博上搜集和分享平凡人的故事。據了解,《千夫所指的父親》等故事的影視改編權也已售出。與之境遇相類似的數不勝數,比如互聯網影視類創業項目“如戲”,據說也因售賣優質內容影視改編權險象環生,并找到盈利模式。
當然,除了投資長篇小說進軍影視的套路。非虛構短片其實也是非常有前途的,比如“夜航船工作室”發表在“睿士”雜志的一篇長故事《1986,生死漂流》已經被多家影業、出版商關注并商談影視改編權、書籍等。而與“長江漂流”30年相對的,“白銀命案28年”也是今年非常火熱的話題,都很適合拍成電影。
除了以上文字工作者的“IP影視化”外,漫畫、短視頻,甚至“故宮”也都已經開始了自己的“IP”戰略,并也盈利生存了下來。畢竟,形成“IP”后的內容更容易變現。所以如此看來,內容創業沉淀做“IP”這事兒似乎可行,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