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名不見經(jīng)傳的修圖App誕生于今年6月,在發(fā)布短短4天后就成了年輕人的新寵,登上了俄羅斯、烏克蘭等10個國家的App Store榜首,兩周內(nèi)下載量超過160萬。到現(xiàn)在,它成了俄羅斯的國民級應(yīng)用,順便還走出國門征服了40多個國家,日活躍用戶多達(dá)150萬,在Facebook、Twitter和Instagram上頻頻刷屏。
你身邊也可能有人在玩Prisma了。它是一款化腐朽為神奇的修圖App,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再無聊庸俗的照片在這里都能一鍵變成藝術(shù)大咖的畫風(fēng)。33種濾鏡任君選擇,畢加索梵高甚至是漫威風(fēng),都在等著你翻牌子。
聽起來新奇有趣還非常適合裝逼,但零推廣的情況下,它憑什么能在全世界走紅、讓年輕人為之瘋狂?《莫斯科時報》是這么形容Prisma的火熱程度的:“如果你住在俄羅斯,手機里卻沒有安裝Prisma,那只有三種可能:你要么是那種食古不化、害怕新奇技術(shù)的人,要么喜歡特立獨行,又或者是你根本就沒有iPhone。”
創(chuàng)始人Alexey Moiseenkov有點懵。他們的四人小團(tuán)隊,只用了一個半月的時間開發(fā)這個App,而且什么推廣活動都沒有辦。在他看來,產(chǎn)品本身的效果酷炫和操作簡單可能是火起來的最主要原因
使用Prisma的三步操作:添加照片,選擇濾鏡和強度,保存并分享。完了。
實,精致又好玩的濾鏡效果本身就是一大亮點,肯定會引來一群好奇寶寶嘗鮮。而跟一般的濾鏡修圖App相比,Prisma還多了一層藝術(shù)大師的氣息,可以滿足年輕人為彰顯個人品格而分享的需要,這簡直就是加分項。配合簡單而快捷的操作,大部分人于是帶著“我發(fā)現(xiàn)了好東西!”和“這個顯得我逼格好高!”的心態(tài),情不自禁就分享到社交平臺了。
以Instagram上這87萬張用#prisma作標(biāo)簽分享的照片為例,它們就成了一支不花錢的宣傳大軍。
這股主動分享的洪流里,還藏著一些惹眼的大V效應(yīng)。在俄羅斯國內(nèi)一些貪新鮮的名模和明星之后,就連梅德韋杰夫都被迷住了。酷愛拍照的他用Prisma處理了兩張莫斯科美景,分享到了Instagram上。喂,這可是有著230萬粉絲的俄羅斯總理啊。
但能在一個月里闖出750萬下載量,也不能不提Prisma的一處“心機婊”細(xì)節(jié)。用Prisma處理過后的照片,一般在右下角會有水印;這個水印其實是可以通過設(shè)置消除掉的,但大部分用戶都不知道啊……于是一波又一波美艷動人的照片,帶著Prisma的水印去流浪。就像是早早占好了廣告位,這照片傳到哪,廣告就打到哪。
雖然說不清自家產(chǎn)品是怎么火起來的,但Moiseenkov清楚知道,年輕人對新鮮事物的興趣來得快也去得快。所以從6月到現(xiàn)在,他們又推出了十來種新的濾鏡,在不斷保住新鮮感的同時,也開始在社交平臺上跟用戶互動,未來還打算擴(kuò)張到短視頻領(lǐng)域。
事實也證明,只要有趣好玩帶有分享屬性,用戶甚至?xí)约禾剿鞒鲂峦娣ārisma的短視頻功能都還沒發(fā)布,就已經(jīng)有網(wǎng)友嘗試拍了段30秒的MV。因為太喜歡Prisma的效果,玩音樂的用戶Junk-E-Cat將視頻分成799幀畫面再一一用濾鏡處理。這么費煞苦心的折騰,倒也是暫時的用戶黏性和短視頻市場的一種證明。
過真正的藝術(shù)界卻對這款A(yù)pp嗤之以鼻。雖然Moiseenkov強調(diào),用了人工智能算法的Prisma并不只是簡單加上一層濾鏡,它實際上是對照片進(jìn)行了“再創(chuàng)作”,就像是真正的藝術(shù)家一樣。但在圣彼得堡埃爾米塔日博物館的策展人Dmitry Ozerkov看來,這種小把戲壓根就不算是藝術(shù),它也并不會真正拉近大眾跟藝術(shù)之間的距離。
們以為在手機屏幕里看到梵高就真的了解梵高了,實際上這種App只會讓他們離真正的藝術(shù)越來越遠(yuǎn),”Ozerkov說。
資本市場的反應(yīng)倒不太一樣。社交平臺的瘋轉(zhuǎn)和用戶量、下載量實打?qū)嵉脑黾樱呀?jīng)讓Prisma收到各種基金機構(gòu)伸來的橄欖枝。甚至有人猜測Facebook可能在跟Prisma談收購,不過雙方暫時都只是表示“不予置評”。